侯凡春:标准化交易下的非标准化交割

编辑:
2014/4/2 9:17:17 ...

来源:和讯网


  标准化交易历来对应的是标准化交割,这样的标配自1865年CBOT正式推出标准化合约以来也一直未曾改变过。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这样的配置已经被改变,已有极少数中远期市场真正做到了在标准化交易下实行非标准化交割。这是中国商品交易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功探索,它为在基础市场不成熟条件下开展高端交易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经验。

  众所周知,影响期货交易(中国中远期交易)的最重要因素莫过于商品的标准化程度,它是基础市场不成熟的重要标志。商品标准化既影响到交易的价格形成,又制约着交易与交割的衔接。中国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它们的标准化程度都不高,这给期货交易(中国中远期交易)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交易平台在进行交易标准设计时往往只能在“标准化”与“大宗性”之间做出权衡取舍,一般情况是舍去一定“大宗性”而保住“标准化”,毕竟在这两者之间标准化更为重要。国内的期货交易所一般都是这样做的。比如:苏州商品交易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在制定红小豆标准时就是将红小豆的基础现货范围进行压缩,最终将年产量25万吨的基础现货范围压缩到只有10万吨,其压缩比高达2.5。著名的“红小豆事件”之所以爆发,其无不与此相关。

  我们关心的是,有没有既能保住“标准化”又能保住“大宗性”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唯一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标准配置,将交易与交割的“标——标”搭配(标准化交易对应标准化交割)改为“标——非”搭配(标准化交易对应非标准化交割)。

  我们知道,影响交易与交割衔接的最大障碍是商品的个性化需求。商品个性化需求与商品标准化程度呈强度负相关,即:个性化需求越强,标准化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所以,如何解决个性化需求成为关键。建立一个强大的货物蓄水池是前提,它是有效吸引有现货需求的买方入场交易的前提条件。注意:由于买方是看到货再买,所以个性化需求就解决了。

  物的问题是解决了,那现货成交又如何解决呢?我们知道,与现货衔接的合约是近月合约,而近月合约的流动性本来就在快速下降,它又怎么能够保证那些具有现货需求的交易者成交呢?用经济的手段,用外力干预的办法使真实货物的买方与卖方在成交上错位是有效解决成交难的办法。当然,他们之间的价格连接主要还是依靠了投机者。但在市场启动初期,平台方也会成为买卖双方的二传手。

  “标——非”搭配虽然解决了交易与交割的衔接,但是这样的办法也并不适合于所有商品,尤其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过低的商品,否则一切商品都可以进行标准化交易了。

  “标——非”搭配的意义在于:它有效地解决了在不成熟条件下进行高端交易的难题,也使得那些那些具有现货需求的交易者可以入场交易。但是,真正要将他们吸引到场内交易仅仅有了可能还是不行的,还得用经济的手段,用外力干预的办法去刺激他们。上述的所有办法都是中间市场启动市场的办法。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电子周报:为了方便您更快获得成都花木交易所官方信息,点击订阅